罗汉是多少个了?
罗汉是从梵语阿罗汉(arhat)翻译而来,有多种汉语音译和意译形式,例如汉语系佛教一般简称罗汉;在藏传佛教地区,常称为“阿罗”。
罗汉是已经断尽三界内见、思烦恼,证得自度自净,堪为众生福田者。罗汉所证的涅槃(梵语nirva?)为有余涅槃,即尚有未来生老病死的果报身存在,在天界或世间受用余生而永不退失。罗汉属声闻乘、小乘圣位,与佛、菩萨、缘觉合称四圣,在三界内已不受轮回生死之苦。
在大乘法中,罗汉指大阿罗汉,兼备声闻罗汉和菩萨罗汉两种含义,具足三明六通,断尽一切烦恼习气,功德圆满。
在原始佛教时期,罗汉指佛陀的弟子,或阿罗汉僧团的成员。如《阿含经》中即多有以“某名比丘,为诸罗汉所师事”之类。佛陀在世时已有多位弟子断除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被称为佛之弟子。其中,佛初转法轮度化的五比丘、十六沙弥皆证入罗汉果,是最先得度的一批弟子。
在说一切有部所传的教法中,将阿罗汉分为三种:一、生得阿罗汉,又作本生阿罗汉、应身阿罗汉,谓诸佛非断惑而证果,其应身为得果之阿罗汉。二、有学阿罗汉,谓须更进修,始能证果之阿罗汉。又作未究竟阿罗汉、未来阿罗汉。三、无学阿罗汉,谓已断尽应断之惑,修无可修,智无可智,更无所学之阿罗汉。又作已究竟阿罗汉、当得果阿罗汉、今得果阿罗汉、真实阿罗汉、实阿罗汉、阿罗诃。上述第三类无学阿罗汉果,为阿罗汉最后之极果,即今人所称之阿罗汉。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初期,传入的主要是小乘佛教,罗汉信仰与罗汉崇拜也随着佛经的翻译、传播应运而生。随着大乘菩萨信仰的传入,罗汉已非绝对的崇拜对象。虽然罗汉在地位上不及菩萨高,也不及菩萨的慈悲为怀和救世精神的引人,但罗汉“断我执,除欲念,证得解脱”的修行方式契合了中国士大夫的隐逸思想。因此罗汉形象和罗汉壁画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寺庙,成为佛教的崇拜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