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鸟蛛为什么不吃东西?
捕鸟蛛是广义的蜘蛛的俗称,这个名称比较宽泛,包括了大部分节肢动物门下的蜘蛛目成员,目前全世界已知超过40000种,它们遍布世界各地,生活习性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有的生活在陆地,有的是水居性,还有的是树栖性;有些吃昆虫,有些吃小鱼,还有一些吃无脊椎动物甚至是脊椎动物。 那么捕鸟蛛为什么不吃了呢?
在自然界中,食物不足可能是很多生物都不爱吃食物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个前提是在饥饿的情况之下——如果足够饥饿的话,可能一只刚刚空着肚子的猎豹会追一只瘦弱的角马一整天直到把它吃掉为止。 但是人类是一个例外,因为人类的胃液pH值很高(为了消化肉类而具有高碱性),因此对于其他酸性食物来说,人类有着很强的耐受力并且可以将其消化。 所以如果是人类饥饿很久的情形下,任何酸性不太强的食物都可能会被我们慢慢消化吸收。 这可能也是动物们在野外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将身体“软”下来(减少运动带来的能量消耗)以及缩成一团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会尽量将“硬结”变成“软结”从而让食物更容易吞咽下去的原因吧.... 不过虽然大多数捕鸟蛛是有吃性的,但在人工环境下却不一定如此。 当环境改变时,原来习惯的自然史规律可能会被打断,此时动物们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变化来适应新的环境。例如,在非洲南部的一些地区,由于人们大量捕猎食草动物,使得野生的猎物供不应求,于是狮子、老虎等肉食动物就将目标转向了人类饲养的家畜,导致局部地方发生了人兽冲突事件增加。
事实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非常的广泛,因此研究者们经常使用“物种生存密度”这一指标来看待一个物种受人类影响程度如何。 如果某种动物的个体数量每10万个人就有一个,那么它的生存密度就是1%,反之,如果个体数量每10万个个体就有1个,那么该物种的生存密度就是0.1%。 一般来说,有“捕鸟蛛为什么不吃了呢”问题的动物都是外温血动物,也就是需要温度较高时才能进行新陈代谢。而这种动物在野外受到的温度影响,可能会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体现出来:
第一种是“暖季型”动物——在气温较高的季节活跃,气温较低的冬季休眠。 第二种是“冷季型”动物——在气温低冷的季节活跃,高温的夏季休眠。 我们平时看到的不吃食物的捕鸟蛛一般是第二种情况的典型代表,因为在寒冷的天气里,大多数动物都会减少活动量进而减少新陈代谢率,此时如果食物不足,身体的能量储备足以支持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不进食。 但若是温度适宜或者温度迅速升高的时候,它们的代谢率会立马提升,此时的它们可能会因为急需食物供能以支撑高强度活动而导致短时间内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