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疫苗打在皮下还是皮内?
孟颍最佳答案
首先,说明一点,不管是注射到“皮下”还是“皮内”都正确! 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都是生物制品常用的注射方式,所谓的“皮下”、“皮内”只是指的注射部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针头刺入皮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静脉注射”)。 其实,所谓“皮下”、“皮内”应该这样理解比较准确:“皮下”是接近皮肤的肌肉组织,而“皮内”则是靠近皮肤的真皮组织。
很多生物制剂,例如细胞因子(白介素、干扰素等),大部分免疫制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都需要注射到“皮下”或“皮内”,这是因为这些药物需要进入人体后,很快被吸收,从而起到治疗或预防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疫苗如乙肝疫苗是需要注射到“皮下”或者“皮内”(具体见疫苗说明书)。 一般情况下,注射针剂药品时,如果注射位置没有特别要求,都可以注射到“皮下”或“皮内”——因为这样能够使药物更迅速地释放进入体内,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药物的注射角度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在注射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以保证安全。
鞠灿优质答主首先要说的是,无论是皮内还是皮下,猫都要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猫免于病毒感染,从概率上降低了猫发病的几率。所以,不要因为这个消息就拒绝接种疫苗,而是要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免疫。另外就是,即使产生了抗原抗体反应,从2010年到2016年7年的时间内,日本全国的猫大约17万只接种了猫三联疫苗,在这7年中总共才123只猫出现问题,这其中还不全是注射部位出现问题。从概率上来说是非常低的,远低于感染猫瘟猫鼻支和猫杯状的几率。
那么皮内或皮下注射可能导致的注射部位产生肿块、肿块成为肉瘤、发展成为疫苗肉瘤的这个流程中,每一步的概率分别是多少呢?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又有多大差别呢?
根据国外专家调查,这个概率分别为3.5%-22%/5%/2%-6%。即皮内注射比皮下注射多20%注射部位产生肿块的机会,在这些肿块中5%会成为疫苗肉瘤,而这些疫苗肉瘤中2%-6%发展成为恶性肿瘤。那么皮内注射比皮下注射多增加成为疫苗肉瘤的机会为:1.85%-4.5%,即最少100只皮内注射的猫中会多出1.85只疫苗肉瘤,最多100只皮内注射的猫中会多出4.5只疫苗肉瘤。这个概率还是不能小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皮内注射比皮下注射有更高的发生疫苗肉瘤的风险,为什么不都改为皮下注射呢?
皮内注射能够更充分的激发免疫系统,注射少量的抗原便可以产生较为充足的抗体;皮下注射需要更多的抗原才能产生相同的抗体,这意味着皮下注射需要注射更多的药量,对于药厂和兽医都是浪费!如果按照国内的情况更应该推广皮下注射法,因为部分小商店和没有正规厂家的疫苗,其疫苗的有效抗原含量可能不达标,这种情况按照标准剂量皮内注射后产生抗体低于预期,接种疫苗后可能仍然会发病,反而不如多注射一点皮下注射法。
综上所述,考虑到疫苗肉瘤的恶性程度,有这个风险还是应该规避一下,如果有条件,还是选择皮下注射,而没有条件的猫家长,皮内注射也没有关系,主要是监测注射疫苗部位,一旦发现有肿胀增生的迹象,最好马上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