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疫苗预防几种病?
首先,疫苗是不能防止猫咪患病的。疫苗的目的是在猫咪体内产生抵抗病原感染的抗体,当猫咪被病原感染时,抗体能够立即识别病原体并与之对抗,阻止其繁殖入侵,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作用。 然而,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幼年期猫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或是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如应激反应),导致疫苗引起的免疫应答低于预期,使得疫苗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1]。此时,机体对病原的抵抗力下降,疾病就可能发生。 所以,接种疫苗后的保护力监测是很重要的。通过检测抗体水平可以了解疫苗在体内的反映情况,从而判断疫苗是否有效。一般建议疫苗接种后7~10天开始检测,抗体水平达到峰值时间约为二周后[2],此后可每隔一段时间(如每半年一次)连续监测,以观察免疫记忆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抗体检查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不能确定病原体类型,也不能明确病毒/细菌的具体型别。
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使用且属于强制性接种的疫苗包括:猫咪传染病疫苗(多联苗)和狂犬病疫苗;自选疫苗包括:弓形虫疫苗、支原体肺炎疫苗等。 多联苗中包含有猫瘟热病毒(FPV)疫苗、猫卡里西病毒(FCV)疫苗以及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IP)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由上述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多联苗中含有狂犬疫苗成分,但由于狂犬病毒的病原体特异性强,为细胞内寄生菌,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或其他预防措施,因此无论是否注射过疫苗,一旦疑似出现狂犬症状,都应立即报告给有关部门并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以防传染给他人。